攀枝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简析
来源:米乐m6官网    发布时间:2024-02-22 08:12:42

  (一)2013年度全口径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2013年,攀枝花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在四川省排第11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占GDP的比重达到2.20%,比上年增加0.2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比四川省低1.37个百分点。攀枝花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62个,比上年增加110个,增长19.9%。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8家,增长254.5%,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5.9%;规模以下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2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82家,增长15.2%,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94.1%。

  (二)2014年度“三上”企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根据最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案,2014年攀枝花市“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限上文化商贸法人企业、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规上文化服务业单位)实现增加值2.45亿元,在四川省排第15位,占GDP的比重为0.3%,在四川省排第11位。

  (三)“三上”文化法人单位继续减少,主要经济指标下降明显。2014年攀枝花市“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5家,比2013年减少4家,占四川省法人企业总量的3.49%。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比2013年下降2.2%;从业人员2030人,比2013年减少413人,下降16.9%;资产4.1亿元,下降10.9%。

  (四)“三上”文化产业行业发展不平衡,文化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足。分行业看,2014年限上文化商贸法人企业12家,因各项促销政策,以及攀枝花如火如荼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该行业发展较好,除从业人员有所较少外,营业收入、资产状况均比2013年度有所提高。2014年,限上商贸文化法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比2013年增长24%;资产合计6226万,比2013年增长0.3%;从业人员237人,比2013年减少55人,下降18.8%。

  攀枝花市作为工业城市,但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仅3家,占所有重点文化单位的8.6%。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5.5亿元,同比下降9.8%;资产1.4亿元,同比下降30%;从业人员697人,下降12.2%。其中2家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均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

  2014年规上文化服务业单位20家,实现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下降19.8%;资产合计2.05亿元,同比增长1.5%;单位从业人员1096人,比2013年减少261人,同比下降19.2%。2014年规上服务业文化单位退库3家,入库1家。退库的单位中,一家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因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退库,新入库的四川浩天网络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不理想。规上文化服务业单位中,娱乐场所占比较高,结构不尽合理,且该行业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

  (五)“三下”法人文化企业单位发展缓慢。“三下”文化企业中,2014年度攀枝花市抽取了有代表性的110家样本单位,110家单位从业人员1588人,比2013年度增长2.72%,营业收入增长8.12%,非企业支出增长6.46%,资产增长9.31%。各项指标均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三上”文化产业规模较小、行业单一。从整体上看,攀枝花市“三上”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占比依然偏低,距离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困难较多,在2019年实现成为支柱性产业的规划目标难度较大。“三上”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无较大规模的综合文化产业实体,文化消费层次低,只限于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行业,水平和档次受到限制。文化产业主要布局在印刷、苴却砚制造、金银珠宝销售、歌舞厅、网吧等行业,重复布局严重,市场狭小,竞争较大,加之有关政策规范了内部刊物的发行,印刷市场萎缩严重;金价持续下跌导致金银珠宝行业营业收入增长缓慢;八项规定的出台以及家庭网络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导致部分歌舞厅、网吧营收下滑,这一些行业的发展逐步放慢。

  (二)缺乏文化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困难。2014年度攀枝花市“三上”文化法人单位35家,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13年经普统计662家)的5.3%,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4家,其中工业3家,商贸单位1家。规下文化单位数量占比94.7%。攀枝花市文化产业尚处于“小、散”的自由发展状态,缺乏文化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引领带动。攀枝花市最具知名度的苴却砚文化产业受政策影响,市场空间进一步缩小,发展艰难。从目前在库企业看,从事苴却砚规模生产的企业1家,实现主要经营业务收入1.7亿元左右。其他从事苴却砚的主要为家庭作坊式企业,未能形成合力,发展可持续的产业链,资源无法转化成效益。而以响彻全国“钒钛之都”的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因技术条件不成熟未被大力开发利用。

  (三)“三上”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2014年攀枝花市各县(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均,其中东区重点文化产业单位31家,占比88.6%,仁和区重点文化单位1家,西区3家,米易县和盐边县均无规上文化单位,发展较为滞后。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已纳入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目标。攀枝花市党委政府提出决战十三五,在四川省率先(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指标至关重要。目前,攀枝花市还存在比较大差距。建议各级各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攀枝花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重视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加快推进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开发苴却砚民族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建设四川省特色文化产业展示区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集散区;突出以“中国钒钛之都’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提高钒钛利用率,发展钒钛工艺品产业;围绕特色地域文化,重点做好特色大型演艺作品、迤萨拉民族文化、格萨拉风景区的升级打造;整合印刷出版行业,打造区域印刷出版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康养项目建设,将康养旅游项目集中申请法人资格入库,夯实文化产业基石。

  各县区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抓紧时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企业,借助“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通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提供文化产业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如:米易、盐边加强对康养产业、旅游业企业的发展;东区文化商贸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均占大头,应提高在库企业经营水平,帮助困难企业解困;仁和区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小成大,积弱成强,挖掘新增亮点;西区要抓住机遇,通过各种渠道发展文化产业企业。攀枝花市是重工业城市,各县区都应把文化产业制造业企业的引进和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通过结构调整,扩大行业发展,逐步改变攀枝花重工业过重、行业发展单一的现状。

  二是不断扩大文化领域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做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一批优质的文化产业企业,注册为攀枝花本地法人,如绵阳长虹集团在广元建分厂,广元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大幅提升。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基础,挖掘一批优质的文化产业企业,如:仁和苴却砚一条街,推动企业整合、实现统一收银,从而达到“三上”标准;对于规模较大的个体户,积极促成其注册为法人企业。以现有在库企业为对象,精心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二是抓好文化产业企业的入库清理工作。2015年度企业申报入库工作已经结束。就文化产业来看,攀枝花市仅仁和区申报两家,西区申报一家,其他县区均无文化产业企业申报入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单位清理与入库申报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5〕170号)文件精神,积极清理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文化企业,并将名单和清理结果及时反馈当地宣传部和统计部门。积极鼓励和支持达到规模的企业入库,纳入统计,并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体转为法人企业。

  三是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明确分工,加强基层调研,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提前进行预警预测,做好入库企业的思想工作,打消顾虑,减少漏报、瞒报、迟报、拒报,避免虚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并根据主管部门职责,对纳入统计的文化单位及其企业的统计人员给予一定的鼓励支持,提高入库企业报表的积极性。文化产业涉及部门较多,但重点部门主要是经信委、商粮局、文广新局、旅游局、工商局,这几个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定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四是顺应统计方法制度,挖掘行业增长潜力。文化产业核算以收入法为主要核算方法,所以各文化产业企业的财务指标是核算的基础。攀枝花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占比最大,所以提高报酬和增加利润是提升增加值的关键。对照文化产业行业分类逐一排查相关企业(包括已经入库在统的企业),争取更多的“三上”文化企业纳入统计是做大总量的重要抓手。

  五是抓好月度数据上报审核。根据统计报表制度,“三上”企业中工业、服务业均采用月度报表,商贸企业季度(或年度)报财务报表,应加大对基础数据的审核力度。重点审核:资产、营业利润、应付职工薪酬、从业人员等指标,通过指标间、报表间的逻辑审核,确保经济指标与相关会计资料相一致,本期数据与上期、上年同期数据相协调,表与表之间关联指标相协调。

  (一)2013年度全口径下文化产业发展指标。2013年,攀枝花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在四川省排第11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占GDP的比重达到2.20%,比上年增加0.2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比四川省低1.37个百分点。攀枝花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62个,比上年增加110个,增长19.9%。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8家,增长254.5%,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5.9%;规模以下文化产业法人单位62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82家,增长15.2%,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94.1%。

  (二)2014年度“三上”企业增加值完成情况。根据最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案,2014年攀枝花市“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限上文化商贸法人企业、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规上文化服务业单位)实现增加值2.45亿元,在四川省排第15位,占GDP的比重为0.3%,在四川省排第11位。

  (三)“三上”文化法人单位继续减少,主要经济指标下降明显。2014年攀枝花市“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5家,比2013年减少4家,占四川省法人企业总量的3.49%。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比2013年下降2.2%;从业人员2030人,比2013年减少413人,下降16.9%;资产4.1亿元,下降10.9%。

  (四)“三上”文化产业行业发展不平衡,文化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足。分行业看,2014年限上文化商贸法人企业12家,因各项促销政策,以及攀枝花如火如荼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该行业发展较好,除从业人员有所较少外,营业收入、资产状况均比2013年度有所提高。2014年,限上商贸文化法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比2013年增长24%;资产总计6226万,比2013年增长0.3%;从业人员237人,比2013年减少55人,下降18.8%。

  攀枝花市作为工业城市,但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仅3家,占所有重点文化单位的8.6%。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5.5亿元,同比下降9.8%;资产1.4亿元,同比下降30%;从业人员697人,下降12.2%。其中2家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均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

  2014年规上文化服务业单位20家,实现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下降19.8%;资产总计2.05亿元,同比增长1.5%;单位从业人员1096人,比2013年减少261人,同比下降19.2%。2014年规上服务业文化单位退库3家,入库1家。退库的单位中,一家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因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退库,新入库的四川浩天网络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不理想。规上文化服务业单位中,娱乐场所占比较高,结构不尽合理,且该行业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

  (五)“三下”法人文化企业单位发展缓慢。“三下”文化企业中,2014年度攀枝花市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10家样本单位,110家单位从业人员1588人,比2013年度增长2.72%,营业收入增长8.12%,非企业支出增长6.46%,资产增长9.31%。各项指标均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三上”文化产业规模较小、行业单一。从整体上看,攀枝花市“三上”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占比依然偏低,距离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困难较多,在2019年实现成为支柱性产业的规划目标难度较大。“三上”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不合理,无较大规模的综合文化产业实体,文化消费层次低,只限于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行业,水平和档次受到限制。文化产业主要布局在印刷、苴却砚制造、金银珠宝销售、歌舞厅、网吧等行业,重复布局严重,市场狭小,竞争较大,加之相关政策规范了内部刊物的发行,印刷市场萎缩严重;金价持续下跌导致金银珠宝行业营业收入增长缓慢;八项规定的出台以及家庭网络的不断发展导致部分歌舞厅、网吧经营收入下滑,这些行业的发展逐步放慢。

  (二)缺乏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困难。2014年度攀枝花市“三上”文化法人单位35家,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013年经普统计662家)的5.3%,营业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4家,其中工业3家,商贸单位1家。规下文化单位数量占比94.7%。攀枝花市文化产业尚处于“小、散”的自由发展状态,缺乏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攀枝花市最具知名度的苴却砚文化产业受政策影响,市场空间进一步缩小,发展艰难。从目前在库企业看,从事苴却砚规模生产的企业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亿元左右。其他从事苴却砚的主要为家庭作坊式企业,未能形成合力,发展可持续的产业链,资源无法转化成效益。而以响彻全国“钒钛之都”的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因技术条件不成熟未被大力开发利用。

  (三)“三上”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2014年攀枝花市各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均,其中东区重点文化产业单位31家,占比88.6%,仁和区重点文化单位1家,西区3家,米易县和盐边县均无规上文化单位,发展较为滞后。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已纳入小康监测指标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攀枝花市党委政府提出决战十三五,在四川省率先(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指标至关重要。目前,攀枝花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建议各级各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攀枝花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重视突出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快速推进苴却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开发苴却砚民族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建设四川省特色文化产业展示区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集散区;突出以“中国钒钛之都’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提高钒钛利用率,发展钒钛工艺品产业;围绕特色地域文化,重点做好特色大型演艺作品、迤萨拉民族文化、格萨拉风景区的升级打造;整合印刷出版行业,打造区域印刷出版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围绕康养项目建设,将康养旅游项目集中申请法人资格入库,夯实文化产业基石。

  各县区应格外的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本地真实的情况,抓紧时机全力发展文化产业企业,借助“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通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提供文化产业公司发展的新动力。如:米易、盐边加强对康养产业、旅游业企业的发展;东区文化商贸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均占大头,应提高在库企业经营水平,帮助困难企业解困;仁和区应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积小成大,积弱成强,挖掘新增亮点;西区要抓住机遇,通过种种渠道发展文化产业企业。攀枝花市是重工业城市,各县区都应把文化产业制造业企业的引进和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通过结构调整,扩大行业发展,逐步改变攀枝花重工业过重、行业发展单一的现状。

  二是不断扩大文化领域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镇和乡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减少相关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做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一批优质的文化产业企业,注册为攀枝花本地法人,如绵阳长虹集团在广元建分厂,广元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大幅度的提高。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基础,挖掘一批优质的文化产业企业,如:仁和苴却砚一条街,推动企业整合、实现统一收银,进而达到“三上”标准;对于规模较大的个体户,积极促成其注册为法人企业。以现有在库企业为对象,精心打造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二是抓好文化产业企业的入库清理工作。2015年度企业申报入库工作已结束。就文化产业来看,攀枝花市仅仁和区申报两家,西区申报一家,其他县区均无文化产业企业申报入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格外的重视,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关于逐步加强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单位清理与入库申报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5〕170号)文件精神,积极清理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文化企业,并将名单和清理结果及时反馈当地宣传部和统计部门。积极鼓励和支持达到规模的企业入库,纳入统计,并鼓励合乎条件的个体转为法人企业。

  三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明确分工,加强基层调研,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提前进行预警预测,做好入库企业的思想工作,打消顾虑,减少漏报、瞒报、迟报、拒报,避免虚报,切实帮企业解决困难,并根据主管部门职责,对纳入统计的文化单位及其企业的统计人员给予一定的鼓励支持,提高入库企业报表的积极性。文化产业涉及部门较多,但重点部门主要是经信委、商粮局、文广新局、旅游局、工商局,这几个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定期研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四是顺应统计方法制度,挖掘行业增长潜力。文化产业核算以收入法为主要核算方法,所以各文化产业企业的财务指标是核算的基础。攀枝花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占比最大,所以提高报酬和增加利润是提升增加值的关键。对照文化产业行业分类逐一排查相关企业(包括已经入库在统的企业),争取更多的“三上”文化企业纳入统计是做大总量的重要抓手。

  五是抓好月度数据上报审核。根据统计报表制度,“三上”企业中工业、服务业均采用月度报表,商贸企业季度(或年度)报财务报表,应加大对基础数据的审核力度。重点审核:资产、盈利、应付职员薪酬、从业人员等指标,通过指标间、报表间的逻辑审核,确保经济指标与相关会计资料相一致,本期数据与上期、上年同期数据相协调,表与表之间关联指标相协调。



上一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滨海新区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推动产城融合打造城市发展新地标 下一篇:【四川文化产业工作学院招生官网】2022年四川文化产业工作学院招生信息网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