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中国这十年” 疫情冲击不改变旅游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
来源:米乐m6官网    发布时间:2024-01-07 04:43:35

  自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至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与消费方式,也对各产业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和冲击,文旅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8月18日,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表示,尽管遭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旅游出现了很大的波动,但总体来说,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支柱性地位并没发生改变。

  过去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跨越提升和我们正常的生活需求的变化,旅游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规模逐步扩大,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旅游慢慢的变成了小康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也更加巩固。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不断扩大。2012年以来,中国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6%左右,2019年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6%左右。这两年多,尽管遭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旅游出现了很大的波动,但总体来说,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支柱性地位并没发生改变。

  二是从产品供给角度来看,旅游服务产品这十年来更优化、业态更为丰富。例如,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2012年是6042家,到2021年增加到14332家。同时还推出了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67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299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家,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广泛、业态丰富、选择多元的旅游服务产品供给体系。不仅是传统的观光游,一些旅游的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例如工业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冰雪旅游、露营旅游等等,人们选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

  三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旅游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品质持续在提升。大力弘扬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四是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2年以来,乡村旅游的游客年均增长在20%左右。

  过去十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疫情带来的消费需求的变化,没有改变旅游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只是让旅游供给端的发展模式从景区升级为复合型目的地,供给的产品从“远程低频”转变为“近程高频”;文旅产品开发运营商、大型数字化流量平台、产业投资商,将成为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城市和乡村成为文旅产业发展两大主战场。各大旅游要素资源将围绕两大阵地进行重新整合升级。后疫情时代面临挑战,如何促进旅游业加快恢复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虽然整个行业的投资开发已经恢复理性,但是行业投融资主体、投融资模式、项目开发模式仍旧亟需创新升级。

  第二,随着供给侧存量激活需求持续放大,新型景区开发运营型人才将成为行业最抢手资产。文旅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与游客需求不断迭代升级,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懂旅游外,更需要懂文化、有创意、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目前显然是稀缺的。

  第三,文旅投资开发者必须认识到旅游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旅游产业“野蛮生长”时代已经过去,旅游产品天然是难以复制的产品,产品结构和运营模式的生搬硬套、标准输出,必将以失败告终。一定要以市场结果和游客需求为导向,从普及性到个性化,建立持久的差异化能力。

  后疫情时代,旅游产品最大的变革就是“内容为王”。既然文旅经济的发生场所,已经从旅游资源变成了城市乡村,那么游客期待的自然就不是名山大川,而是创意奇观、新奇体验,尤其是在市民、乡民平日习以为常的商街、公园、郊游地中营造出全新的内容场景、旅游魅力。这样一来,景区 / 目的地的引流逻辑、消费模型、产业模式都将随之发生改变,创意产业和数字产业将成为景区 / 目的地实现“旅游 +”产业融合的两大途径。景区 / 目的地正在由数量型消费转化为质量型消费,联动创新业态,打造新型生态模式,延长文旅生命线新方式。

  在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文化的创意开发能力和数字化开发能力,将成为景区的关键能力——尤其是对于城市与乡村中最常见的“轻自然、资源型”景区(公园、郊游地等)而言,更是这样。文旅融合正在进一步加速文化旅游产业链结构的整合,这不是简单的文旅资源的叠加与共享,而是对文化内容和数字化产品的不断深化和创新。无论是市场端的游客,还是开发端的产品提供者,都将更关注如何在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形成联系,在文化复兴和产品创新之间建立共鸣。



上一篇:旅游业:吉林经济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展望丨2024年文旅商场:在立异中迎候昌盛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