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开业迎客
来源:米乐m6官网    发布时间:2024-02-12 15:14:21

  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开业迎客,助力梅州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据介绍,“客都人家”把藏在博物馆的文物、立在大地上的遗产、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打磨成精品,镌刻在梅江河畔,从无到有、建新如旧,成为梅州文旅新兴起的产业的龙头项目,跑出了“梅州速度”,塑造了“梅州品牌”,创造了梅州旅游新业态。

  作为粤闽赣边首个以客家文化为载体的文旅综合体,在许多人看来,“客都人家”将为梅州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新活力。同时,辐射周边区域加快乡村振兴,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带动丙雁片区资源互通、要素共享、连片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

  “来了长寿之都更加长寿,游了‘客都人家’更想再来,看了精彩《原乡》更恋家乡!”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表示,梅州将继续用好“世界客都”“长寿之都”金字招牌,整合各类资源,聚焦创新发展,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梅州样本。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韬炜 汪思婷 何苑妮 实习生 郭雅妮 通讯员 刘洪桥 曾健锋 王雅

  月色下,红灯笼挂在屋檐,一番诗情画意的景象唤起人们对客乡的记忆。街上人流如织,当晚,古色古香的“客都人家”成为不少梅州人朋友圈的“集赞神器”。

  一街贯古今,一步阅千年。客乡老街,有50多座从全国迁建的明清古宅,古朴典雅、文韵生辉,百年古宅与客家非遗、匠艺民俗、美食特产相互浸润、互相融合,客家山歌、汉剧汉乐、花灯纸花、提线木偶魅力绽放。据介绍,客乡老街有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馆和70多家各地的美食店铺,致力打造国内最具客家特色的文化旅游特色街区。

  当晚,备受瞩目的全球首台客家文化主题实景演出《原乡》正式公演。客家围龙屋式剧场、50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多面剧幕、巨型移动机械大门、360°可旋转推进式观众席……《原乡》以梅州客家文化历史为主线,配合声光水电,景随席动、情随景动,展示着崇文重教、源远流长的客家人文,以及爱国思乡、自强拼搏的客家情怀,极具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深深打动了观众,掌声不绝于耳。

  “客都人家”的景色昼夜各不相同。随着朝阳升起,“客都人家”被绿水青山环抱,放眼望去,碧水潺潺,芳草如茵;而当夜幕降临,客乡老街上千盏灯依次点亮,《原乡》剧目震撼登场,引得游人如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中的意境,恰如“客都人家”的美景。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事实上,“客都人家”项目是梅州立足生态之美、绿色之深、人文之盛,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苏区振兴的重中之重、希望所在,千方百计、充分挖掘散落在梅州大地上的丰富宝藏,努力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路径。

  陈敏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是梅州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有力举措,传承创新、弘扬文化的生动实践,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将为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树起一座丰碑、刷新一个高度、开创一个模式。梅州将认线”工作部署,继续用好“世界客都”“长寿之都”金字招牌,整合各类资源,聚焦创新发展,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梅州样本。

  副市长、梅县区委书记吴泽桐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响“世界长寿之都”招牌,发挥“客都人家”龙头引领作用,以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快速推进梅县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梅州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为广东的发展贡献梅县力量。

  “客都人家”项目自2018年11月签约落户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后,历经400多个日夜,实现了从无到有,而该项目对红光村的带动效应更是日益凸显。

  “红光村位于石窟河与梅江河交汇处,风景秀美,人文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丙村镇唯一一个没有山林的行政村,此前村集体收益几乎为零。”该村党总支书记温友昭告诉记者。

  2018年以来,红光村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为契机,与上海翼天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形成结对帮扶。通过核心文旅产业建设,周边配套建设万里碧道、滨江公路、市政道路、石窟河沿线个项目,大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为村子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带旺了乡村人气。

  如今,每天晚上,红光村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遁入漆黑的夜色中,伸手不见五指。月光如水,华灯璀璨,在“客都人家”的光影映照下,村庄宛如一个“不夜城”。近半年来,72岁的村民伍万基从过去饭后窝在家里看电视变为每天外出散步,谈起村子的变化,他仍连连感叹“不敢相信”。

  在红光村开了近30年士多店的温向强同样是这场“蝶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18年以来,士多店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递增,从我的微信收款列表里就能看出我们这里有多热闹,每天都有新的客户,正式开业以后生意肯定更红火。”温向强说,附近的店铺、出租房的租金都翻了番,以前闲置的空房早已被“抢”光了。

  铺开梅县区全域旅游地图,以中心城区为轴,向北蔓延着一片青翠,阴那山、灵光寺、雁山湖等风景名胜星罗棋布、景色秀丽,往南则有侨乡古村落、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等生态人文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而今“客都人家”的落成,不仅使得梅县全域旅游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的平台,项目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

  “未来,村民或许将一改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文旅产业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将带动村民增收,多元化的岗位选择能够增强年轻人对于回乡就业的渴望。”温友昭说。

  近年来,梅县区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转型主导产业和幸福产业倾力打造,实现了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全省旅游业迅速增加的重要区域,为全省山区旅游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今年12月,梅县区正式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更彰显该区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的决心与底气。

  笔者了解到,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定位,梅县区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随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推进,梅县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客都人家”开业后一天,长深高速公路葵岗互通立交项目正式通车,梅县区实现公路与铁路两大运输方式快速换乘,为加快构建梅县区综合交通网络攒足发展后劲。

  从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到华南文旅新标杆“客都人家”开业迎客,梅县区从未停止过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脚步,创造出“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人更富”的新面貌。

  回望过去,“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县区的现实写照,“靠山吃山”曾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对树立“吃山要养山”的理念,经历了从“认识不够”到“幡然醒悟”,再到“牢固树立并践行”的过程。梅县区深刻意识到,绿水青山始终是梅县苏区发展的深厚根基。

  思路一变天地阔,观念一转气象新。梅县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一方面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全力发展金柚、茶叶、稻米、烟叶种植等特色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了一批生态精品旅游线路。

  另一方面,全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南药健康产业、保税加工、现代物流等绿色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建设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发展新平台,打造“两山”实践创新产业新高地,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梅县区逐步走上了“绿富美”的生态发展路径,交出了以“一棵树、一道菜、一部经、一卷史”为典型代表的绿色发展新答卷。

  ——培植“一棵摇钱树”,打造“中国金柚乡”。山多地少的梅县区巧借资源禀赋,充分的利用低丘缓坡地,耕山种果,探索“公司+园区+农户”模式,建立合作、分红、就业、托管、服务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区5万多户农户参与金柚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全区金柚种植培养面积约24.5万亩,总产量约53万吨,金柚鲜果产值约26.4亿元,占人均收入的40%。

  ——秘制“一道客家菜”,蝶变“广东厨师村”。昔日千疮百孔的玉水“煤矿村”,通过系统有效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推进客家菜师傅培育、传承客家菜文化,蝶变远近闻名的“厨师村”,摘获全省首块“广东厨师之乡”牌匾。

  ——念好“一部山水经”,集聚“绿色产业群”。梅县区雁洋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成功打造了雁南飞5A景区、纪念园等3个4A景区共7大旅游景区,聚集了宝新能源、超华科技、梅雁吉祥、嘉元科技等4家上市公司。

  ——深耕“一卷客侨史”,擘画“富春山居图”。借力梅州侨胞和院士、大学校长众多的优势,成立院士工作站和战略发展智囊库。近年来,梅县吸引侨贤回乡投资20多亿元发展绿色产业,建成体育场、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等,建立3家院士工作站。整合全区丰富的客家围龙屋、红色革命遗迹、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转化金山银山,致富一方百姓,成为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美丽与发展共赢,“颜”与“值”兼收。接下来,梅县区将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的产业体系,持续深入探索“两山”转化实践路径,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幸福城市样板,助力梅州苏区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上一篇:叶一剑:康养城市的逻辑 下一篇:济宁城投嘉华吉利生态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成功签约同大教育研讨院、中城立扬工业
推荐查看